今天是除夕,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由于寒假早已開始,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已經回到家鄉,與父母團聚,共迎馬年新春到來。然而,也有一些大學生選擇留守在學校。他們中有的人投身志愿服務,讓自己的青春得到磨礪;有的人做起兼職,讓自己在新學期的生活更加寬裕;還有的大學生已經勇敢地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正在抓緊完善自己的項目。
我們采訪了其中幾個留校大學生的代表。在節日萬家燈火通明的時刻,或許他們還在為自己的信念、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無論他們今后會有怎樣的人生,這段留校歲月中透著的自信和堅強,值得我們豎起大拇指。
人物:李浩杰 大二學生
留校原因:在汽車美容店打工補貼生活所需
洗車堪比做實驗
1月28日下午3點,北五環附近一家汽車美容連鎖店的擦洗車間。一輛雪鐵龍轎車滴著水從洗車機上下來,直奔車間工位。一身黑色工作服的李浩杰熟練地指揮車主泊好車,“您先休息下,我幫您把車擦干凈。”他一邊說話,一邊取出四塊不同顏色的抹布,開始工作。
就這樣一邊忙碌,李浩杰一邊接受記者的采訪。自始至終他的眼睛都沒離開過一輛又一輛車——因為臨近春節,等待擦洗的車輛已經排起了長隊,他幾乎沒有一點空閑。雖然忙,但李浩杰洗車的認真勁兒完全可以用“一絲不茍”來形容,四塊抹布分別用于擦拭車身、車門縫和內飾,絕對不可以混用,擦拭車門縫前他用高壓氣嘴兒先吹走殘留的灰塵,一厘米一厘米掃過去,“就跟在學校做實驗倒量杯一樣仔細。”他笑道。
記者有意識地計算了李浩杰擦洗每一臺車的時間,結果發現都超過了20分鐘,長于附近的工友,熟練程度卻絲毫不差。在擦洗一臺奔馳轎車時,車主忍不住說“你是讀工科的大學生吧,太認真了。”完成所有清洗流程后,這位車主再次表達了感謝。
集腋成裘很知足
李浩杰是河南平頂山人,201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科技大學,就讀于生物技術專業。他家境并不寬裕,父母在外打工,家里還有一個妹妹在上小學。在大一的時候,李浩杰就嘗試過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在校外打工等,來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
去年11月,大二第一學期臨近尾聲。李浩杰決定寒假留校打工,他開始在學校的BBS、人人網求職平臺等尋找合適的兼職工作。最終,他得到了這份擦洗車輛的兼職。
這個月18日,一結束期末考試的李浩杰就趕到了店里,參加兼職培訓,“主要是學習一些基本的洗車技術和注意事項,比如汽車的后視鏡,有的是手動折疊,有的是自動折疊,不能所有車都硬掰。聽一遍就得上手。”李浩杰說,第二天開始他就上班了,中間除了有一天請假參加留校學生的聚餐外,他天天都去工作。
李浩杰告訴記者,根據店里的規定,他們兼職洗車工的底薪是每天70元,需要擦洗24臺車,如果超過24臺,則每多洗1臺車可以拿到3塊錢獎金。他說,別看每天錢不多,加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兼職讀書兩不誤
臨近采訪結束,記者忍不住問李浩杰一個問題:“作為一所名牌大學的學生,你會不會認為自己來兼職做一個洗車工很卑微?”不假思索,他給出了一個否定的回答,“我做兼職時見過不少頂尖高校的學生,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院士在國外學習時不也在餐館打工嗎,只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大家都是平等的。”他說。
對于自己所學的生物技術專業,李浩杰直言并不十分喜歡。但他說自己會努力學好功課,不讓兼職打工誤了學業,“寒假我會抽出時間看書。”李浩杰說,他計劃本科畢業后再攻讀研究生,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今年除夕,在外打工的父母無法和李浩杰在除夕夜團聚。他坦言有些遺憾。面對即將迎來的馬年,李浩杰希望能夠在下一個除夕夜,一家四口能圍坐一起,暢談一年的經歷,為新的一歲干杯。
李浩杰笑著對記者說,剛來洗車時,自己連奔馳、寶馬的車標都不認識,只能靠看車后面的字去識別,現在已經認識不少好車。“我看著這些從自己的雙手中拂過的好車,心里很干凈,明白自己現在不用考慮能否擁有,只需腳踏實地。只要努力付出,回報總歸是有的。”
人物:吳曉慧 大四學生
留校原因:創業開發手機軟件
大學生活,一切全靠自主。課程得自己選,自習室的座位得自己占,圖書館的書得自己借……不少同學都有在初入“象牙塔”時被這些瑣事搞得焦頭爛額的經歷。在北京科技大學,今后入學的新生將告別這一煩惱。計算機專業大四學生吳曉慧和同學開發出了一款手機軟件,不僅能用于選課、占座,今后還能訂外賣、買水果。
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寒假,吳曉慧留在了北京,打算利用假期全力完善這款軟件,并尋找合適的投資方。
被罰款萌生創意
吳曉慧說,開發這款軟件緣起于她和幾乎所有大學生共同的經歷:下了課去食堂吃飯,刷卡時才發現錢不夠;從圖書館借了不少書,迷糊了不同的歸還期限,只得乖乖地交罰款;晚上去自習,找到有座兒的教室時已經快清場……
“我后來想,現在同學基本都用智能手機,我為什么不整合做一個校園服務的軟件呢,讓大家的身邊隨時都有一個‘大管家’。這樣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了。”吳曉慧說,2013年她開始聯合同學組成一個團隊,一起投入開發軟件。
開發軟件,技術上的事兒難不倒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們。關鍵是課程、教室排課、圖書館書籍等數據。他們找到了學校。得知學生們的想法后,北科大有關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有了支持后,軟件開發全面提速。去年下半年,名為“七彩貝殼——掌上校園”的手機APP軟件正式誕生。“貝殼是‘北科’的諧音,七彩寓意同學們通過軟件可以獲得豐富便捷的校園生活。”吳曉慧笑道。
希望獲校外投資
1月23日下午,吳曉慧陪記者進入“七彩貝殼——掌上校園”軟件的設計大本營。從北科大校內的逸夫樓一直下到地下一層,打開一間再普通不過的活動教室。里面豁然開朗——桌子上擺著一臺臺計算機,有的還是一主機配雙屏幕。“這些電腦都是學校支持的,假期很多時候我們過來都會忙到很晚。”吳曉慧說。
她告訴記者,“七彩貝殼——掌上校園”軟件有 “校園卡監控”、“課程表”、“成績排名”、“圖書館”、“校園資訊”等模塊,軟件與學校教務處、圖書館、校園卡等界面的信息都是同步的。學生可以查詢圖書館書籍、自己的成績排名、課表和自習室的空閑情況,還可以查詢校園卡余額以及消費流水賬單,功能非常強大。
吳曉慧說,目前這款軟件只能支持安卓操作系統,技術人員正在抓緊測試新開發的蘋果系統版本,“順利的話,預計下學期就能正式發布。”
在大本營的墻上,貼著一張張紙,寫滿了開發創意和面臨的挑戰:“用戶有什么需求”、“產品下一步該怎樣發展”……“這就是我寒假留在學校考慮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何優化完善這個軟件。”吳曉慧對記者說,現在整個團隊已經開始朝著一個創業公司的模式發展。研究用戶需求和自身完善是必經之路,否則“必死無疑”。她說,假期她正在走訪不同的公司,介紹軟件的良好前景,希望能夠爭取到校外投資,“一部一部電梯上樓,一家一家公司敲門,真是體會到了創業的不易。”
多開發校外功能
吳曉慧介紹現在整個團隊有14名同學,覆蓋計算機、電子、經濟管理等多個專業學科,他們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目前所有人想法都是一致的,不考研不出國,全心做好這份事業。”
她告訴記者,軟件目前主要還在積累用戶,未來會增設考研、社交等板塊,甚至接入職場招聘等更多校外功能。至于盈利,她認為可以通過廣告或與商家談合作等方式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