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弄錢”一線崗位呆久了,總想找個“弄文”的活兒體驗一下。2011年8月,有人告訴我海門高校要招兼職教師,這個偶爾得到的信息,讓我很想去試試。
教務處的競聘現場,設在弘毅樓二樓大會議室。我懷揣著已經泛了黃、褪了色的電子專業“畢業證書”與電子“中級專業資格證書“,加入到高手林立的競聘行列中。我是最后一個答辯,用略帶“沙地方言”的普通話完成答辯的。幸好我手頭帶著一疊我在工廠時,設計用于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項目的《智能照明控制柜》的說明書,負責招聘的人鑒定認為我設計的該款產品科技含量很高。這樣一來,我的積分一下子提了上去。優勝劣汰,我得到了兼職教師的資格。
在弘文樓的二樓最西端辦公室,我見到大專部負責人,他竭誠向我推薦了當時最時尚的“PLC自動控制”課程。我判斷,讓我這個在“外專業”干了二十多年之久的“陳年”電子工程師,教最“時尚”的、近十年才蓬勃發展起來的電器前沿課程,困難是較大的。然而,我經過一番思考,答應了這位主任的建議。
離正式上課的限期還有二十天,我倒逼著自己進行課程的“上下求索”。廢寢忘食進行專業方向的調整,又強迫自己進行視野的拓展。為趕進度,我每天夜晚凌晨一點多才睡覺;發現問題想不通了,就又立刻起床,打開書本琢磨。當需要的課程知識剛補修完畢,接著就是“馬不停蹄”地開始上講臺了。我那時年富力強,既保證了本職工作,也把兼職做到最佳。
“課堂教育”表面上是老師教學生,但對我來講,教與學雙向反饋,上課的過程,也成了我重新自我認識的過程。課堂上,“老師”是全職也好、兼職也好,他的精神面貌、思維習慣、對事業的忠誠度、對學生愛的“深度”,會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的烙印。我上課時,面對班級四十二人的四十二雙眼睛,我全身心投入!
我在學校,與班主任、實驗室老師,與教務處、大專部、文印室、外協單位的同事關系都很順暢。每次相互交流,大多是我主動發起的。從交流中,我體會到不同崗位的酸甜苦辣,體會到教育與人生的種種感悟。其中,“用悲憫的心態看世上的人與事”應該是我從老師們身上學到的最深的“學問”。
兼職教師的這段經歷,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正班”外的休息時間基本全用在了“兼職”上。上課、協調事務、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與溝通是“正事”,更多的是教育計劃的指訂、作業的批定、備課筆記的撰寫、PPT的制作、教育效果的信息反饋等“瑣事”。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因此,對兼職教師的自我的管理要求非常高,有時時間的利用精確到以分鐘計。
“兼職教師”的薪金,是按課時計算的,算起來是不多的;可充實的精神世界,樂在其中的事業感受,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由于本職工作崗位變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離開了我兼職教師的崗位。但,我為有這段的人生經歷感到自豪,我以能接觸到這么多年輕有為的學生以及教育界的朋友而感到幸福。
我在教的方法上,采用“因才施教”的多。追求的境界是:讓每個學生都入門,讓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出來。對我而言,課堂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遠勝過修補陳舊知識的困難。在研究教學方法上,投入的精力更遠多于專業知識的研究。期中考試后,契合實際,“一對一”的幫助后進同學的教育實踐,受到全體學生的擁護。一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讓我收獲很多。最讓我感動的是,經過一個多學期的教學,師生的感情很深。教到最后一節課,當我宣布我將離開老師崗位時,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大聲挽留“再教我們!”這一刻的吶喊聲至今回蕩在我的記憶中。
我為我能做一件自己最喜歡的事而感到滿足。我永遠銘記這一段兼職教師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