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極富挑戰性和風險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今世界,創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在風起云涌的創業浪潮中,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群體既蘊藏著巨大的創業積極性,又具備創業的可能性。他們接受了更系統的專業教育,開展科技創業有更扎實的專業知識支撐。這些未來的企業界精英,在校期間申請專利、撰寫項目書、參加大賽、注冊公司、尋找投資、經營產品。在這一漫長且充滿未知與艱辛的歷程中,一部分企業頑強地存活了下來。這些成功的案例固然可以歸結為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因素,但其背后是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什么是創業核心競爭力
創業的根本在于創辦并運營企業,創業核心競爭力歸根到底是要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利用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來剖析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把分析的邏輯基點還原到創業者自身,既可以探知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個體層面的表現;又可以明確大學生相對于創業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與不足,進而探究培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方法和路徑。大學生創業與其他社會群體創業,都以創意或技術的實現及市場化為主要標志。但兩者的創業核心競爭力仍有顯著區別,如前者更多強調對新領域、新市場的發現與開拓,后者更多強調對固有領域的傳承;前者更強調技術或理念的領先,后者更強調資源、資本的積累。因此,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大學生個人或團隊所擁有的能夠轉化為商業機會的、不易被其他創業競爭對手仿效和替代的能力或優勢。厘清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認識誤區,發掘和培育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是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重要途徑!
從對大學生創業團隊具體實踐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創新精神、組建創業團隊的能力和專業技術知識等是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其中某些要素往往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容易被誤認為是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而不利于創業實踐的開展!
阻礙創業成功的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領先的只是理念或技術而非產品。
大學生創業并不局限于傳統的尤其是已經成熟的行業或領域,其創業內容也不局限于做點小買賣或是簡單的加工業。即使是選擇傳統領域創業,大學生通常也會發揮創新精神,賦予其高科技含量。然而,大學生創業絕大多數憑借一項技術或創意,缺乏面向市場的技術鑒定,缺乏從實驗室到市場之間的產品試驗。按照產品技術的成熟程度,一般是這樣劃分的:思想或理念——實驗室試驗——專利——大規模生產實驗——投產。大學生創業團隊基本停留在前三個階段,甚至有不少大學生創業團隊停留在第一個階段,這是大學生創業普遍存在的不足。而從領先的理念或技術到大規模投產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中間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參數變化,對此困難估計不足,使大學生創業團隊往往片面夸大產品的實際功效和贏利能力,匆匆實施創業項目,導致創業成功率不高。
第二個誤區:初期團隊規模大而非持續發展能力強!
團隊是創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大學生創業都擁有一支基于共同興趣、創業角色明確分工和專業構成合理的團隊。由于創業比賽以及創業領袖的個人號召力,前期大學生創業團隊往往規模強大。但由于大學生學業壓力大,存在著“兼職創業”的心態,導致創業無法全身心投入,而且創業過程中的精力分配也往往是創業初期激情澎湃,而在開拓市場等階段尤其是企業面臨困境時則斗志全無。大學生創業團隊成員幾乎全部是在校學生,隨著團隊的核心成員相繼畢業,他們大都更趨向于尋找穩定回報的工作而非創業,使得公司在正式運營過程中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困惑。核心員工的流失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第三個誤區:擅長創業比賽而非創辦公司!
創業比賽對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無疑有重大的作用。目前國內的創業比賽一般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寫”,即包括項目介紹、市場分析、戰略分析、營銷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分析、風險分析、CIS設計等,強調規范性和專業性;二是“說”,即以現場答辯的形式展示團隊創業風采。近年來在上述“寫”和“說”的基礎上,部分比賽增加了“練”的環節,即實戰演練,如發放等額的現金,在斷絕與外界聯系的前提下,考察各團隊單位時間內的贏利能力。創業比賽要求的創業計劃書固然可以幫助創業者梳理創業思路,而創辦公司不同于參加創業比賽,不少豪情萬丈的創業夢想最終走不出創業比賽,仍然是紙上談兵。盡管不少大學生創業者最初是通過創業比賽脫穎而出的,但并非所有的創業比賽優勝者最終都能成為成功的創業者。用創業比賽的成果指代大學生創業的成果,用創業比賽的能力衡量大學生創業的能力,某種程度上是對大學生創業的誤讀!
阻礙創業成功的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領先的只是理念或技術而非產品!
大學生創業并不局限于傳統的尤其是已經成熟的行業或領域,其創業內容也不局限于做點小買賣或是簡單的加工業。即使是選擇傳統領域創業,大學生通常也會發揮創新精神,賦予其高科技含量。然而,大學生創業絕大多數憑借一項技術或創意,缺乏面向市場的技術鑒定,缺乏從實驗室到市場之間的產品試驗。按照產品技術的成熟程度,一般是這樣劃分的:思想或理念——實驗室試驗——專利——大規模生產實驗——投產。大學生創業團隊基本停留在前三個階段,甚至有不少大學生創業團隊停留在第一個階段,這是大學生創業普遍存在的不足。而從領先的理念或技術到大規模投產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中間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參數變化,對此困難估計不足,使大學生創業團隊往往片面夸大產品的實際功效和贏利能力,匆匆實施創業項目,導致創業成功率不高!
第二個誤區:初期團隊規模大而非持續發展能力強。
團隊是創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大學生創業都擁有一支基于共同興趣、創業角色明確分工和專業構成合理的團隊。由于創業比賽以及創業領袖的個人號召力,前期大學生創業團隊往往規模強大。但由于大學生學業壓力大,存在著“兼職創業”的心態,導致創業無法全身心投入,而且創業過程中的精力分配也往往是創業初期激情澎湃,而在開拓市場等階段尤其是企業面臨困境時則斗志全無。大學生創業團隊成員幾乎全部是在校學生,隨著團隊的核心成員相繼畢業,他們大都更趨向于尋找穩定回報的工作而非創業,使得公司在正式運營過程中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困惑。核心員工的流失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第三個誤區:擅長創業比賽而非創辦公司。
創業比賽對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無疑有重大的作用。目前國內的創業比賽一般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寫”,即包括項目介紹、市場分析、戰略分析、營銷設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分析、風險分析、CIS設計等,強調規范性和專業性;二是“說”,即以現場答辯的形式展示團隊創業風采。近年來在上述“寫”和“說”的基礎上,部分比賽增加了“練”的環節,即實戰演練,如發放等額的現金,在斷絕與外界聯系的前提下,考察各團隊單位時間內的贏利能力。創業比賽要求的創業計劃書固然可以幫助創業者梳理創業思路,而創辦公司不同于參加創業比賽,不少豪情萬丈的創業夢想最終走不出創業比賽,仍然是紙上談兵。盡管不少大學生創業者最初是通過創業比賽脫穎而出的,但并非所有的創業比賽優勝者最終都能成為成功的創業者。用創業比賽的成果指代大學生創業的成果,用創業比賽的能力衡量大學生創業的能力,某種程度上是對大學生創業的誤讀。
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觀
分析產生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認識誤區的原因,是增強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關鍵所在。我國大學的創業價值觀和相關創業政策的導向是導致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認識誤區的主要原因!
1.創業價值觀導向
在創業價值觀方面,要注意區分創新與創業、創業比賽與創業這兩對不同的概念。大學往往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相提并論,混淆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創新的核心在于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這雖然是創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但并不是全部。創業核心競爭力是多元的,同時也是綜合的。大學生創業成功,是技術或理念創新、管理和運營團隊、導師支持等多方面合力的結果,缺乏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可能導致創業失敗。從創新到創業,往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模糊二者的界限會導致對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認識誤區。此外,近年來,大學生的創新與創業教育風起云涌,尤其是創業,各類比賽數量越來越多,國家級、省級、市級創業比賽達幾十項;各類創業孵化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僅武漢就超過50家。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創業都配備有指導教師,他們一般具有經濟學或管理學知識,他們在學生創業過程中扮演“教練”的角色,而學校對他們的評估往往是看學生創業比賽參賽的成績,而非公司實際運營能力。這必然導致以創業比賽的能力指代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認識誤區!
2.相關創業政策導向
我國現有的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是“弱者創業”的假設,即主要是為了幫助就業困難的學生創業,比如有關政策中往往會強調對于“勞動密集型”創業企業的幫助,而所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要以解決下崗職工或未就業人員工作崗位為前提的,大學生創業的初衷往往并不在此,所以導致相關政策幫扶措施幫助不大。事實上,具有濃厚創業欲望和創業能力的,往往是大學生中的精英分子,但顯然在現有的創業政策思維模式下,對這部分精英學生的鼓勵和支持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這也導致既有的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關注不足和定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