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廈門大多高校進入寒假。由于春節用工荒,大學生也就成了節前短期工“香餑餑”。與些同時,各種各樣上當受騙或權益受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導報記者發現,當切身利益受損時,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的是“自認倒霉”,而非積極維權。對此律師建議,大學生打工前記得要先簽訂書面用工協議。如若發生糾紛調解不成,可到法院提起訴訟。
現象 大學生寒假打工頻受騙
大概從一個月前開始,招聘寒假短期工的小廣告就在各大校園滿天飛,超市促銷員、餐廳服務員、傳單發行員等各類崗位的用工需求量都不少,其中以服務類和銷售行業最甚。
面對這些小廣告,廈門某高校機械工程系大三學生王坤波有些惆悵。“暑假我在一家美容院打了十幾天的工,每天頂著大太陽站在街上發卡拉顧客進店體驗,累死累活的,最后卻拿不到工錢,這回要謹慎點了,不然又白搭。”
其實,王坤波的顧慮也是許多同城大學生所擔心的事。
連日來,導報記者隨機調查了廈門高校近百名有過兼職經驗的大學生,發現其中超三成的大學生兼職都曾被騙,而且近五成大學生找兼職靠中介,這近五成人中又有過半的人“不賺反賠”。
換句話說,也就是絕大多數兼職受騙的學生都栽在黑中介手里,有的學生還不止一次被騙。
談及黑中介,大二物理專業學生王松鑫就很憤慨。因為黑中介貼在學校附近電線桿上的一則小廣告,就讓他被騙去了150元押金。
“當時小廣告上說‘包介紹輕松、高薪工作’,我就去了,被要求交押金時,我不樂意,他們還承諾‘介紹的工作不滿意,可以隨時退回押金’,沒想到最后是讓我去當洗車工,錢少還很累,想退錢還被惡語相向,最后就當花錢買教訓了。”
調查 絕大多數學生自認倒霉 “花錢買教訓”,這是大學生兼職被騙時最經常說的話。
在接受隨機采訪的這超三成有過受騙經歷的學生中,極少有人采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只有5名學生報了警。其他人最多是找到中介或用人單位理論,無果后也便都自認倒霉憤憤離去。
王松鑫說,當他找到中介公司表示介紹的工作不滿意要求退款時,中介里的幾個彪形大漢就兇神惡煞地看著他,老板娘還沖他大聲嚷嚷,“那種情況下我哪還敢說什么”。
根據多位學生的反饋,他們認為大學生打工受騙總是自認倒霉,首先是因為勢單力薄,“我們都是學生,無權無勢,敢騙人的中介或用人單位都跟‘地頭蛇’一樣,斗不過,認栽是無可奈何的事”。
其次,還有許多大學生表示自己遇到糾紛時“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對此,集美大學負責學生工作的李老師認為,社會經驗相對較少、缺乏判斷力、自我保護意識弱是大學生被騙的最主要原因。同時,大學生求職心切、考慮不周,容易被人利用;另外,抱有僥幸心理,以為碰上少勞多得的好機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大學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警惕,以免上當受騙。
律師 寒假打工先簽用工協議
寒假期間大學生打工頻頻受騙,但盡管此類案例越來越多,真正找到律師求助的卻幾乎沒有。針對大學生打短期工權益如何維護的問題,導報記者咨詢了福建凌一律師事務所律師林志銘。
林志銘律師表示,目前情況下大學生寒假短期工屬于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不屬于勞動關系,故不適用于勞動法,也就不受勞動法保護,但學生與雇主之間應簽訂一份書面用工協議,協議內容應包括雙方的權利義務,具體視工種、時間、崗位而有所不同。當然也可以保留錄音、照片等相關證據,以防侵害自身權益的事情發生。
對于在寒假期間外出兼職的大學生,林志銘律師建議,大學生如果想通過中介找工作的話,一定要先看清楚中介公司的營業執照,營業執照代表著該公司是否為正規單位。
此外,大學生一定要找正規的單位打工或實習,這可以參考該公司的知名度、誠信狀況等,以便減少被騙的可能性;在正式打工之前,大學生應先與用人單位溝通好,問清是否有報酬、報酬多少、工資結算方式和加班補助,以及勞務內容,如工作的天數、工作的時間等,然后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用工協議;假若雙方沒有簽訂協議,事后如發生糾紛,可在雙方自愿的條件下進行調解,若調解不成功,可到法院提出訴訟。
注意 這幾種騙人手段最常見
為避免大學生寒假兼職打工上當受騙,根據廈門各校大學生提供的兼職被騙經歷,導報記者總結了幾種常見的騙人手段,希望能對即將兼職或正在兼職的學生有所幫助。
1.先交押金。這類騙局通常告訴求職者只需交一定的保證金即可馬上上班。而往往是學生交錢以后,黑中介又推托招聘單位目前職位暫時已滿,接下來便石沉大海,或者草草給求職者介紹一份“苦差事”就簡單了事,撒手不管。
2.臨時苦力。一些個體建筑承包者看準部分大學生掙錢心切的心理,故意將一些苦、臟、累、險的工作交給他們去做,又不簽訂合同,學生干了一段時間堅持不下去想放棄,往往領不到應有的報酬,此外,學生在工作中發生工傷等情況,也往往索賠無門。
3.拖欠工資。部分學生會被個人或流動服務的公司雇傭,講好的是以月為單位領取工錢(口頭合同要慎重)。但往往到了發工資的日子,雇主常找借口拖延,到了學生開學后,雇主也便隨之消失無蹤。
4.直銷傳銷。學生本來以銷售人員名義來應聘,但到應聘公司后卻被連哄帶騙地先買下一些化妝品或保健品 (有時甚至連買化妝品或保健品的步驟都省去),然后公司再讓應聘者如法炮制去哄騙他人,并用高回扣做誘餌,一旦上當往往是白搭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