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孤獨,又怕孤獨,很少有人能真正坦然面對孤獨。大多數人都能在孤獨和群體之間找到平衡。但這種平衡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依靠心,心感到孤獨,只是想平衡,但本質上還是害怕孤獨。金庸小說中的許多武術家都喜歡獨處,在獨處中創造了許多精湛的武藝。比如張三豐,閉關思考,實現了用軟來戰勝剛性的太極拳和太極劍,最終成為一代宗師。當一個人真正獨處并開始思考時,他就開始成熟并有創造的可能。
自助類的書都是關于建立人際關系的,但很少有關于獨處的,這就是為什么我不喜歡自助類的書。強調行動本身并沒有錯,但不單獨思考就學習行動是否值得?
生活在社會中,孤獨是很難的。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和事。我們怎么能找到孤獨的時間呢?有一晚,本該面對孤獨的人,卻把時間花在了電話和網絡上。我經常覺得電腦的出現讓人們越來越少思考,越來越缺乏想象力。把每一個空閑的時間都花在網上希望能學到一些東西,但是能學到多少呢?
每個人都想做好人,但似乎每個人都不想孤單。現在,很多人夢想著物質的東西,名聲和享受,但很少關心他們的內在需求是什么。真正優秀的人常常感到孤獨,他們的優秀來自于孤獨。蘇東坡孤身一人,因此有了后來的《大江東行》名作;司馬遷孤身一人,于是有了“史家末曲,無韻離騷”的《史記》;愛因斯坦很孤獨,因此產生了相對論。大師們往往是孤獨的,這未必是對他們生命的祝福,但對時代卻是一種祝福。上帝總是這么公平!
要看一個人是否優秀,我想唯一要看的就是他孤獨時做了什么,是不知所措還是心平氣和,是焦躁不安還是樂在其中。優秀的人心里往往有一段或幾段孤獨的時光,也許不愿意重復,但他們愿意讓那種記憶停留在記憶的某個地方,不容易說出來,但這是自信的基礎。我自信,是因為我一直孤獨。
在走向卓越的道路上行走,人們常常覺得自己太孤獨了,他們的卓越還不為人所知,所以有些人選擇退卻,選擇跟隨潮流,其實是選擇遠離卓越,因為卓越產生思考,思考往往與孤獨為伴。
你夠好嗎?問問自己:你夠孤獨嗎?
判斷一個人是看他獨處時的行為。最好的人總是孤獨的,偉大的事情是在我們孤獨的時候完成的。我自信,是因為我一直孤獨。
漸漸懂得,
人生有太多的遇見,
擦肩而過是一種遇見,
刻骨銘心是一種遇見。
有很多時候,
看見的,看不見了;
記住的,遺忘了。
無論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
還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
對于心靈,
都是一次歷練。
漸漸懂得,
愛情是用來經營的;
生活,是用來成長的;
智慧,是用來飛翔的;
眼淚,是用來堅強的;
流年,是用來回憶的;
幸福,
是用來珍藏的……
滄桑,或許會催老了容顏,
但經歷,永遠是人生中,一筆無價的財富。
漸漸懂得,這世界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符合想象,
有些時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風的故事;
也有些時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愛的故事,
許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許多事看著看著就淡了,
許多夢做著做著就斷了,
許多淚流著流著就干了。
人生,
原本就是風塵中的滄海桑田,
只是,回眸處,
世態炎涼演繹成了苦辣酸甜。
所謂的天真,
總是歷練不夠;
所謂的成熟,
只不過是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也還會面帶微笑。
一場磨難,是一場洗禮;
一場傷痛,是一場覺醒。
走過,累過,哭過,才會成長;
痛苦過,悲傷過,寂寞過,才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