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位同學煞有其事地給我請假,說學校有活動,他作為志愿者要去掛標語,高等數學就不去上了。
作為老師都知道,我們無法辨別學生是真的有事請假,還是不想來上課,就好比學校也分不清學生曠課究竟是因為學生不好好學習還是老師教得課比較差。
當然這個要看話語權在誰的手里了。如果學生是因為學校的“公務”而曠課,則曠課就成了“奉旨曠課”,即便是后期學生成績上不去,老師也不能或者說不敢說學生是因為幫學校做一些雜物太多而影響了學習,否則學校就會有人站出來說是因為老師教的不好而導致學生不愿意聽課。
兩個案例弄明白大學生為何曠課?
今天有一位同學請假去“踢球”,當然奉旨踢球,給老師打個招呼已經比較尊重老師了,更多的學生,尤其是學生會或者班干部的學生,可能招呼就不打,如果老師點名了,就找個同學代替一下,反正大學老師也對不上名字和人。
炫耀式的請假
一般情況下,學生真的有自己的事情,都會權衡一下翹課劃算不劃算,真正因為打游戲、睡懶覺等因素曠課的少之又少,一個學校也沒有幾個,平均到老師那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一般因公請假的學生非常多,而且請假的意圖大都是炫耀式的,請假的時候很驕傲地給老師說,他代表學校去踢球。學期初還有一位女生也是因公參加模特比賽,也是如此驕傲,請了幾節課的假,結果現在高等數學一塌糊涂,作業全靠抄。
兩個案例弄明白大學生為何曠課?
請假的權衡
一般情況下,學生請假都會權衡風險,也就是說這節課缺了之后會不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后果,比如說跟不上課。如果是私事,學生一般會傾向于私事,即便是家里有些許事情,家長也不主張學生回去。甚至是有同學談戀愛也更多表現為一起上課打卡,而不是曠課雙宿雙飛。但是如果學校里面的一些所謂的“公事”,則學生就好比擁有了尚方寶劍,可以幾個周幾個周的請假,一點也不擔心跟不上課導致補考。個中原因,不言而喻。
知識和權力的選擇
畢竟普通的學生請假的太少了,幾乎都是學生會和班干部,平時事務也確實比較多,為何這么多也是人見人智,但是大學課外的活動對課堂的沖擊主要是學生會的學生。這些學生見識到權力的魅力之后,立刻就被迷惑了,老師一般也就帶他們一個學期,而且老師還非常擔心學生成績差帶來莫須有的罪名,一般都是睜只眼閉只眼,這也讓這些學生更加認識到了權勢的不怒而威。所以往往會選擇權力而不是知識。
這或許僅僅是個人的感受,但是確實有很多很多學生會的干部不是搞學術的料,這個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他們很自然地把學術當做了權力的仆人。
無用的牢騷
當然,看到此處,無數的人說,你說的有用嗎?是的,確實沒有用!僅僅是牢騷而已,牢騷自己的學生不事學習,似乎也算是一個正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