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由于時間很長,很多學生會選擇找一份兼職,一方面鍛煉自己,另一方面給自己賺點零花錢。今年上大二的何同學,通過一款招聘網站找到了一份銷售工作,當時面試談好的薪資,等到發工資時卻“縮水”了十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上午,何同學和自己的幾名同學跟記者碰面,幾名同學表示自己通過招聘網站,與一家科技公司取得了聯系,“公司是屬于幫駕校招生,屬于一個中介公司,我應聘的主要工作分為線上和線下。線上就是在公司跟客戶聊合作,線下就是發傳單招生。”
溝通中,該公司人事經理承諾,只要面試通過就會提供3000元的無責底薪,“如果我們沒有業績的話,公司也是給我們3000塊錢,另外,不住公司的房子會有300元補貼。”幾名學生表示,由于感覺待遇不錯,便在通過面試后入職工作,但是并沒有簽訂任何合同。
然而,到了發工資的日子,何同學等人立馬就傻眼了,“到手公司只有380,還有的同學領了300元。”何同學稱公司拿出了一份項目考核表,其中招生占據很大一部分分值。
對于沒有業績的學生來講,考評分自然不高,但是何同學等人在入職前并不知道有這張表的存在。對此,何同學認為該公司的做法存在問題,希望拿回自己應得的無責底薪3000元。
為了解事情的真相,記者跟隨何同學等人來到了該公司,然而負責人卻說出了另外的實情,“我已經無法說清楚了,因為他們根本不聽我的話,并且我已經把公司的規章制度貼了出來。”
負責人表示何同學等人考核沒有達標,公司畢竟是靠業績吃飯的,按照他的統計,這些人本來一分錢都沒有,但是還是發了幾百塊錢作為額外照顧。關于何同學所說的沒有簽訂合同的質疑,負責人也承認。
針對負責人的說法,何同學進行了反駁,“公司貼的這張表我們一直沒有見過,我們幾個人手中的考核表都不是統一的,這明顯是蓄謀已久的。”
由于雙方說法不一,最終未能達成和解,隨后,記者針對此事咨詢了律師。律師表示何同學等人可以通過訴訟的途徑進行解決外,還可以前往勞動部門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