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時間再回到八十年代,當你走進大學的校園,會發現圖書館經常沒有座位,這些人中有些是在學習專業課,有些是在準備某種考試,但是多數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讀書。同時,在校園里的湖邊和小亭中也經常會有人捧著書津津有味地閱讀。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之所以喜歡讀書,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讀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其次是他們的求知欲很強,知道自己在大學期間究竟應該做些什么。最后是因為作為大學生的他們也會感到迷茫,面對命運中的抉擇時不知所措,所以才企圖從書中尋找答案。
如果你問當時的他們讀書到底有什么用,估計他們也說不出來所以然來,僅僅是喜歡閱讀而已。正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喜歡讀書,所以那一代的大學生才人才輩出,白巖松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
同樣是大學生,現代的大學生的求知欲要遠遠低于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而且也越來越不喜歡讀書了。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是書籍的作用卻依然重大,可以幫助處于迷茫中的大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盡管現代大學生們明白這個道理,卻依然選擇不去讀書,主要原因有三點。
1.同等級的信息太多了
在個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圍著。不僅如此,我們所看到的信息都是同等級信息,所謂同等級信息,就是不需要費腦子就能理解的信息。根據智能算法推薦,我們也只會收到與我們經常瀏覽的信息相類似的內容。
對大學生群體來說,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每天都看一些不用動腦的信息,自然就不會去思考,思考的少了,人就很難獲得進步。
書籍對于我們來說就像一座等待征服的大山,需要我們不斷去攀登,去思考,才有可能達到作者的境界。然而,當大學生們養成了懶于思考的習慣,自然就望而卻步了。
2.心態太浮躁了
最近這幾年,總是會看到或者一些年紀輕輕的網紅年入百萬,曬豪車,曬豪宅。這些現象給當代大學生們傳遞了一個信息:互聯網時代賺錢真的很容易,讀大學純粹是浪費時間。眼看著那些年紀比自己小的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們怎么能坐得住?
因此很多大學生每天都想著如何掙快錢,掙大錢,放棄了腳踏實地的學習。我有個大學同學畢業之后就自己做生意,干了兩年沒掙到錢就放棄了,換了一個行業繼續創業,結果還是失敗而終。他不屑于為別人打工,覺得這樣掙得錢太少了。后來結婚生子,手頭不僅沒有積蓄,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務,只能選擇老老實實地去找工作。
盡管讀書有好處,但卻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不可能在短期內看到讀書的效果。現在的大學生心態如此浮躁,即使有讀書的想法,也會因為看不到讀書的好處而放棄。
3.目光短淺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大學生的目光太短淺了。不管學習什么,大學生們都圖一個快字。平日里不學習,等到快考試的時候通宵復習,希望通過一晚上的時間學會所有考點,來達到考試過關的目的。的確,每次考試確實能夠考到60分,但是這樣的成績有何意義?找工作的時候難道不會感到羞愧嗎?
學習是一個急不來的事情,求快也就意味著基礎不會扎實,學到最后學成了空中樓閣,在某一瞬間就坍塌了。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前期努力過,后期就輕松,前期放松了,后期就吃虧。
由于目光短淺,導致大學生們看不到讀書的價值。讀書的過程雖然緩慢,但是它卻能夠達到塑造一個人的目的,甚至徹底改變一個人。曾經看到一句形容讀書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叫做:一路走來這么多年,我已經忘記讀過了多少書,但是這些書已經和我融為一體,也正是這些書成就了今天的我
希望大學生們能夠記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只著眼于眼前的好處,而是將目光放長遠,看看這件事在長期內能為你帶來哪些好處。而且,在所有習慣里,讀書毫無疑問是最值得堅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