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瓶自己腌制的咸菜,一碗免費的綠豆清湯,兩個饅頭……聊城大學餐廳的一個角落里,東阿女孩石曉麗吃著自己的晚餐。因為家境貧寒,長期營養(yǎng)不良,石曉麗瘦小的身影與她16歲的年齡很不相符。今年剛考上大學的她,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入學后首先擔心就是怎樣
找兼職。她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買一棟幾層的房子,每層都放滿食物,讓爸爸、媽媽、弟弟每天都能吃好的。
面對“命運從來不會眷顧我們家”,她選擇堅強
在聊城大學初見石曉麗,她瘦小的身影,黑黑的皮膚,和那一雙清靈的眼睛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石曉麗成長在一個貧困的農(nóng)村家庭,從記事起,母親的精神不太好,一干農(nóng)活腳和腿都容易腫脹。家里家外的活都落在爸爸一人肩上。為了補貼家用,爸爸還會在工地上找些零活干。勞累過度讓爸爸顯得格外的蒼老,50歲頭發(fā)斑白。因為連平常感冒都不舍得看醫(yī)生,現(xiàn)在落下了遇涼即咳的老毛病。勞累還讓爸爸患上了胃黏膜脫落,到現(xiàn)在也沒住院治療,疼得受不了時,就吃止疼片咬著毛巾強忍著。
微弱的燈光映襯著微笑的臉龐,但是眼睛卻飽含淚花,石曉麗告訴記者,即使這樣,家里仍然還是很緊張,總覺得“命運從來不會眷顧我們家”。
石曉麗還有個弟弟,本以為弟弟可以緩解爸爸肩上的擔子,但在弟弟10歲時卻出了一場車禍,自己慌張地跑到醫(yī)院,弟弟已經(jīng)簡單地包扎完,為了省錢都沒敢住院,以至于弟弟現(xiàn)在有時還會感覺頭疼。
石曉麗說,她比弟弟大四歲,她要像爸爸一樣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她在家的時候會幫爸爸干活,灶臺、犁頭、鋤具等對于16歲的她來說都已經(jīng)是老朋友啦。不管活有多臟多累,她從沒有一句抱怨,總是咬著牙、握著拳頭告訴自己今天的苦就是明天的甜。
曉麗撥了撥額前的頭發(fā),靦腆地對記者說,她是一個女孩,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時候感覺自己很累的時候,她會躲在被窩里偷偷哭,但在旁人面前,她始終堅強地微笑著。
面對“痛苦與幸運交織的高中生活”,她終圓大學夢
對于石曉麗來說,高中生活是痛苦與幸運的交織。
高中學費的增加讓原本貧困的家庭更加吃不消。石曉麗告訴記者,每次放假回家,媽媽都會說她是“敗家子”,但她知道媽媽只是覺得家里窮,還有弟弟在上學。剛上高中的前兩個星期,石曉麗為了省錢每頓飯只吃一個饅頭,看著別人吃的一份粥、一份菜,那只是奢想。
后來,學校決定讓她在學校食堂幫忙,管她三餐。為了省下伙食費,石曉麗就這樣勤工儉學了3年,每天放學都帶一本書快速地跑到餐廳,趁打飯的學生少的時候多看一會書。有時候餐廳下班時間和學校上課有點沖突,她干完活拿張餅就往教室沖,一邊跑一邊吃。有時候湯水也顧不得喝,餅硬了咽不下去,就得空著肚子上完一晌的課。
高三的一次課上,同學發(fā)現(xiàn)她老是犯困,一摸眉頭才知道發(fā)燒。同學們一邊忙著請假,一邊拉她去衛(wèi)生室,可她知道去了就得花錢,堅持不肯去,一直說“睡會兒就好啦”。同學們知道她的性格和難處,背起她就往衛(wèi)生室跑。最后背著她交上錢并“威脅”說:“你不看病,我們就別做朋友了,錢交上了就不會再退啦。”就這樣,石曉麗一連輸了3天吊瓶,每天都會有同學為她送飯,陪她讀書……回憶起這些事,石曉麗哽咽著說:“當時我哭啦,看到他們‘生氣’的樣子,我知道他們是我這輩子的親人,遇到他們,我感覺自己很幸運。”
“當拿到聊城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我的心里很復(fù)雜,更多的是失落,我要和我的親人分開了,或許再也沒有并肩作戰(zhàn)的機會了。”石曉麗緊抱著膝蓋,低沉著頭說。
面對“壓力與動力同在的未來”,她仍然懷揣夢想
今年9月7日,聊城大學新生報到,很多學生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先安頓下來。但對于只身帶著600元生活費報到的石曉麗來說,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大學里
找兼職,以便繼續(xù)勤工儉學,為家里減少負擔。
“她扛著一個大包,首先問我怎么找到兼職,讓我愣了好一會兒。”一位參加迎新的學生告訴大眾網(wǎng)記者,“她什么事都要嘗試自己做。剛來時候看她瘦小的身板,說要幫她扛行李,她就是不讓,說她自己能行,感覺眼前的這個小個子女生很特別。”
石曉麗告訴記者,弟弟今年上初一,9月1日開學。她來大學報到的前兩天去看了看弟弟,弟弟午飯花了2塊錢,被她訓了一頓。“現(xiàn)在想起來很后悔,感覺不該把壓力拋給他,畢竟他現(xiàn)在還在長身體。”
石曉麗緊握著拳頭,相信自己在學好功課的同時,能夠利用業(yè)余時間掙錢,養(yǎng)活自己和供弟弟上學,讓弟弟吃得好些,讓爸爸的擔子輕些。
當大眾網(wǎng)記者問起石曉麗的夢想時,她告訴記者,家里的房子是50多年前的土坯房,已經(jīng)慢慢歪斜,以后她要買一棟好幾層的房子,每層都放滿食物,讓爸爸、媽媽、弟弟每天都吃好吃的。“一路走來,我受過很多人的幫助,也希望將來有機會回報他們。”石曉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