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學生實習難找,一面是企業人才難留
寒假實習兼職熱,到底誰套路了誰?
因為寒假實習生的到來,楊帆所在的某大型房地產公司的辦公室里,最近熱鬧了不少。作為人力資源部員工,這已經是楊帆連續第4年參與公司暑期實習生項目。
一面是就業形勢愈發嚴峻,一面是各大企業爭奪優秀人才,為搶得先機,大學生和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實習,實習生招聘流程也日益規范。不少大學生表示,找實習像經歷了一次求職。
對用人單位而言,提高門檻既是因為實習崗位有限,也是為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成本風險:對實習生的培訓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但部分大學生只是把實習經歷作為跳板或用以增加簡歷分量。“最后能轉正的很少。”楊帆話語間夾雜著一絲無奈。
除了實習,利用寒假做兼職也是不少大學生的選擇,但由于缺乏正規渠道,兼職被騙的事情時有發生。對此,業內人士建議,警惕
找兼職時打著各種理由的收費行為,最好能與用人單位簽訂相關勞動協議。
“校招前置”寒假實習受熱捧
“現在的實習經歷,對未來的校園招聘很有優勢。”今年暑假,研二學生程雨欣沒有回家,而是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實習。
“目前,校招前置是許多大公司采取的招聘策略。”據楊帆介紹,暑期實習生項目每年招收近20名實習生,經過3個月的實習,公司會總體評估,向表現突出者發放校園招聘offer,有的實習生則會拿到校招通過卡,在正式招聘中直接進入第二輪面試。
“相比其他應屆生,實習生由于已近距離接觸過公司環境和工作崗位,只要實習表現不錯,校招時自然更受青睞。”一位銀行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告訴記者。
正因為此,程雨欣和她的同學早早關注實習信息,投遞簡歷。據楊帆統計,她今年收到的實習生簡歷有500多份,錄用比例僅有1/25,“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的錄用比例更低”。
面對數量眾多的應征者,用人單位不得不提高實習生的錄用門檻,除設置學校和專業關卡,還會安排多輪次、多形式的面試環節。
為獲實習機會,程雨欣先后經歷無領導小組討論、結構化面試和專業面試,“‘戰線’持續了近半個月”。曾在本科參加過校招的她表示,從流程到難度,實習生招聘與正式招聘漸趨一致。
成本高留人難 實習招聘日趨嚴格
“一次成功的背后,是多次的失敗。”談及找實習單位,程雨欣頗有感觸。她曾向一些大型通訊公司及外企投簡歷,“剛開始,因缺乏經驗,簡歷冗長且不清楚,常常第一關就被淘汰了。”好不容易進面試,當被問及對崗位的了解時,她又“卡了殼”。
對于實習招聘越發嚴格的趨勢,楊帆表示用人單位也有自身考量和無奈。“公司將暑期實習生視為潛在的正式員工,當然希望他們具有相應素質。”楊帆告訴記者,部分學生去大公司實習只為給簡歷“添重量”,并沒有認真考慮公司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是否契合。
楊帆舉例說,去年公司招聘計劃運營崗實習生時,曾收到不少簡歷,但在面試時,絕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回答“該崗位工作內容”這一基本問題,“可見他們的準備和規劃都很不充分”。
程雨欣坦承,在為實習奔走期間,總會遇到一些“熟面孔”:“他們基本都能通過初面和二面,卻遲遲沒有定下實習公司。”私下溝通后程雨欣才知道,這些學生大多是為鍛煉面試技巧而來,“只為正式找工作‘磨磨槍’”。
6月底實習生陸續到崗后,楊帆和部門同事就開始著手相關培養計劃。從注重企業文化、職場經驗的集中培訓、根據崗位不同進行的專業培訓,到分配公司內部導師以及最后的實習結業匯報,“3個月時間會消耗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
然而,高投入并沒有換來好回報。一年暑期,楊帆所在公司招收了20名營銷實習生,發了10個offer,最后只有兩個人留下。
“越好的實習生越難留下來”,已成為許多公司的共識,如此也讓用人單位招聘時更為謹慎。
兼職多騙局 天上不會掉“餡餅”
與程雨欣相比,重慶大二學生何霞(化名)并沒有那么幸運。為了“在增加社會經驗的同時賺點零花錢”,何霞在多個招聘平臺尋找暑期兼職機會。很快,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工作人員與她聯系,告知她到公司的“大學生實踐拓展”項目面試。
“面試地點、流程都很正規,看不出破綻。”何霞當場被錄用,并繳納380元服裝費。但當幾天后她聯系公司詢問到崗時間時,卻無法撥通電話,再到面試的寫字樓,房間已是大門緊鎖。
瀏覽新聞,暑假期間,與何霞一樣因
找兼職陷入騙局的大學生數量不少,有的被騙數萬元。從已有案例來看,騙子多以“日薪高”“平臺好”等為條件,用各種理由要求大學生繳納費用,隨后消失找不見蹤影。
“凡是要交錢的都值得懷疑。”楊帆告訴記者,正規公司會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約定薪水、保險等,“這是有法律效力的”。
湖南天地人律師事務所律師曾佳魁提醒,無論是實習還是兼職,大學生不能相信“天上掉餡餅”,要主動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協議或勞務協議,如果出現糾紛,可以此為憑證維權。他呼吁,兼職平臺應導入更多正規企業招聘信息,為大學生兼職打通“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