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在市中心城區一些餐飲、超市、影院等服務行業中,經常可見一些學生忙碌的身影,街邊也常有學生發放傳單,沿街推銷產品。學生急著找份兼職,商家也正好利用暑期彌補人手空缺。然而,在寒假工市場火熱的現象下,寒假工的權益保障也成為值得關注的事情。
越來越多大學生暑期打工
每天早上7 點起床,邊吃早餐邊等公交車去上班。就讀于承德市一所高校的小朱,在這個暑期提前體驗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這個寒假,我在一家服裝店工作,每天與各種顧客打交道,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感覺特別好。”如今,像小朱一樣選擇寒假打工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記者了解到,寒假大學生打工的報酬并不高,以在市區武烈路的一家甜品店打工為例,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1000 元—1200 元之間。“既能掙到錢,又能鍛煉能力。”幾乎是所有打工大學生的想法。如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多數學生認為能力的鍛煉比賺錢更重要。
河北民族師范大學的大二學生小張,寒假找了一份家教工作,開始了她的第一次打工體驗。“我很珍惜這個機會,我性格比較內向,所以想鍛煉自己。身邊不少朋友寒假打工,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小張說,她的報酬很低,但絲毫不影響她的激情和投入。
求職渠道陷阱多
調查中,由于暑期工市場比較火熱,一些職業介紹機構也將賺錢目標瞄準了暑期打工的大學生。家住外縣的小程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通過某信息網站,小程聯系到一家中介公司。工作人員留下了小程的簡歷以及求職方向。保證有合適的工作就會聯系他,并且會一直提供信息直到他找到工作為止。
很快小程接到了中介的電話。稱他被一設計公司錄用,前提是需要繳納服務費180 元?紤]到數額不算大,且工資待遇不錯,小程繳納了所謂的服務費。但之后的事兒卻讓他大失所望。“中介說的那家設計公司根本沒發過招聘廣告。沒找到工作反被騙了180 元錢。”小程有些氣憤,但也無可奈何。
除了以各種名目向大學生收取費用,一些中介機構還會設置多種陷阱,而大學生一般對此無法識別。如巧立名目收取中介費、保證金、培訓費,交了錢卻享受不到相應的服務;還有的用人單位只定下口頭協議,無書面協議,最后未按協議付薪酬;或者以考試為借口,要求學生進行文件翻譯、軟件開發、策劃撰寫等工作,榨取學生免費勞動力,總之花樣百出。
正規渠道求職簽訂協議
“寒假是大學生打工的集中期,他們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因而也是相應的法律糾紛產生的高發期。”河北藍島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振泉介紹,大學生涉世未深,邁入社會一定要懂得自我保護。最好通過正規渠道尋
找兼職崗位。上崗前一定要主動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對報酬、支付辦法、人身傷害賠付辦法等細節要有明確規定,以便維權。不能因為兼職時間短或者怕麻煩就不簽協議。簽訂協議時,應認真閱讀協議條款,警惕霸王條款和模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