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學生暑期兼職旺季,不少大學生想趁著假期打短工,既可以賺點零花錢,同時還可以體驗生活,多積累一些社會經驗。但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社會閱歷較淺、生活經驗不足、法律知識欠缺,大學生暑期兼職被騙的事例屢見不鮮。市勞動部門提醒,在選擇用工單位時大學生一定要注意簽訂勞動合同,增強維權意識。
時值暑假,當一些大學生選擇回家亦或是外出旅行的時候,也有一些大學生選擇留在所在的城市兼職,利用暑期的時間找個暑假工,在獲得經濟利益同時還能夠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在亳州的一些服務性經營場所里也經常能見到類似兼職的大學生,這對于大學生來說確實能帶來一定的收益,但是相比于收獲來說,他們在兼職中所遭受的利益損害也同樣值得注意。
在這場兼職熱潮中,行為主體是大學生群體,在尋求兼職的過程中,他們的目光總是著重于一些經營性場所,尋求工期短,工資高的單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他們中大多是希望借此機會學習一些知識和經驗,為以后的工作打基礎,但這些大學生大多是初次接觸社會實踐,缺乏一定的認知能力,所以在尋
找兼職的過程中極易發生被騙的事件,但是又由于他們缺乏相關的法律意識,自身的權益最終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之所以會發生兼職受騙的案件,除了大學生本身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之外,與一些“黑中介”和用人單位自身也有一定的關系,有些“黑中介”和用人單位正是看準了大學生涉世未深的特性,利用法律的空子誘騙學生的財物。所以要想遏制這些社會中的不良現象也不能只從一方面下手,而是要標本兼治,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知識教育,對于一些用人單位和中介公司也要進行監督和管理。
怎樣避免陷入兼職的“陷阱”?最根本的是,大學生們要提高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在求職時選擇正規的中介公司和用人單位,防范一些不法單位的誘騙和蠱惑。盡管就職時間短暫也要與用人單位簽訂一定時間的勞動合同和書面證明,這樣即使發生勞動糾紛,向勞動部門進行求助時,也能很好地進行維權。對于人社部門而言,適時對企業用人進行監督和管理也顯得尤為必要。
完善一些短期工作和工種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應該提起日程,很多學生被騙也是因為相關法規的不成熟造成的,進一步完善法律的覆蓋面和規范性,對于治理目前的暑期兼職亂象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