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兼職,坐在家里輕點鼠標就能賺錢。”近來,這種小廣告遍布網站、qq群、微信群。晚報提醒您:遇到這種網絡小廣告可要當心了,別亂點、別輕易相信。不久前,大學生小洋就因為輕信了這個說法,被騙子以刷“信譽”返錢的方式,騙走1836元。
網絡兼職等騙術,手段并不高明,伎倆也很老套,但值得反思的是:為何大學生會接二連三地屢中“舊招”、落入“陷阱”?
大學生學識淵源、頭腦靈活,而且早將網絡掌控于“股掌”之間。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騙局,只要稍加留神,完全可以做個“聰明人”,甚至在斗智斗勇中還能協助公安機關逮到騙子。可現實情況卻大相徑庭,大學生成為網絡詐騙的受害主體,與其說是其個人的“不慎”,不如說是教育培養的“不正”。
必須看到的是,在家庭嬌生慣養的“圈養”中,在課堂題海戰術的輪番轟炸下,大學生雖然練就了過高的智商,但也形成了過度的依賴,尤其是面對陌生的社會,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防范意識。一旦完全脫離父母的“包圍圈”,在某些方面往往會成為典型的情商“弱智”,尤其是女大學生更為單純,冷不丁就會成為網絡騙子的“獵物”,在花言巧語的蠱惑下、精心設計的圈套中迷了眼、少了心,一步一步地踏入預埋的“陷阱”中而喪失基本的判斷力。
終結網絡詐騙,除了加大對詐騙團伙的嚴厲打擊力度外,主動性防御顯得更為重要。一方面,學校和家庭要有效聯合,從“小”就注重學生社會交往常識的培養,并常態化地多考考“安全教育常識”;另一方面,公安、銀行等部門也主動送“法”進校,通過防騙宣傳、典型案件剖析等途徑,不斷提高學生對未知“風險”的警覺性。尤其是遇到大額轉賬、匯款的情況,應進行及時有效地提醒。對大學生來講,面對網絡世界的險惡,打不得半點“馬虎眼”,尤應通過自我“充電”來扎緊防騙的思想籬笆,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主動將“道高一丈”的“防陷阱攻略”版本升級下去,三思而慎行才是最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