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學里的宣傳欄又新增了許多兼職信息。9月28日晚,一條尋求兼職維權證據的信息在廣西科技大學的校友QQ群里激起層層回應,兼職維權話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口頭協議得不到兌現,書面協議屢作欺詐“幌子”,兼職維權遭遇瓶頸。
兼職不簽約“吃悶虧”
9月28日,土建學院土木122班學生小覃在QQ群里發帖反映,自己兼職的某家教中心負責人“長期用辱罵 、責怪等手段,氣走前來兼職的學生”,并以“工作未滿一個月不給薪酬”為由拒絕支付工資。
小覃想維權,卻因沒有簽署協議而口說無憑,他希望有相同遭遇的同學能提供證據。帖子發出不到一天,就有十多名同學回復了他。
其中一些同學工作20多天后,分文不得。有的勉強工作了一個月后再辭職,仍被“壓”了幾百元,拿不到全額的工資,理由是:“怕學生做不長,下個月再發。”有同樣經歷的統計學專業大三學生韋雲說,工資按月結算,各類事項口頭約定,已經是“行業慣例”,想要兼職的學生基本都會順從。她兼職家教不滿一個月同樣沒拿到工資,她的另一個同學在據理力爭后拿到了600元,但大多數學生卻和韋雲一樣“吃悶虧”,“財力、知識和精力有限,很多人都妥協。” “簽約”也非萬無一失
口頭協議隱憂多,是否簽署書 面協議就“高枕無憂”?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此心理進行詐騙。
9月25日,廣西科技大學大一新生林妙(化名)向潭中派出所報案稱,一名女子到宿舍以招募勤工儉學人員推銷公司產品并簽訂合同為誘餌,詐騙她與室友共7686元。
“她說可將價值2元的筆記本按0.8元賣給我們,轉手后利潤高,但需先付清產品成本并簽訂合同。”林妙和三名室友一聽說“簽合同”,便沒有懷疑,可付錢后才發現產品數目不對,再撥打那人電話發現對方已停機。報警后她們得知,手中拿著的是無效的假合同,賣方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9月16日,19歲的大一新生羅萍(化名)和舍友也因被忽悠兼職產品宣傳工作,被一紙“協議”騙走了1235元。
警方表示,目前兼職騙局,出現以“簽合同”為幌子的新方式,行騙者使用虛假信息,讓看似正規的代理協議書無效。去年僅在廣西科技大學就有七八名新生被騙,今年新學期剛開始不到一個月,已有5名受害者。
簽訂協議需多加小心
口頭協議不踏實、書面協議要謹慎,面對兼職時的權利保護,學生們應該怎么做呢?廣西眾維律師事務所羅海華律師認為,做家教屬于兼職,不構成勞動法律關系,不適用于《勞動法》;再者,由于缺乏有效書面約定,起糾紛后難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對于目前家教月結工資的“慣例”,他建 議求職者要求簽訂勞務協議,并事先查看家教中心是否有合法的營業手續。
警方提醒,許多新生剛上大學,因社會閱歷不足,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學生在簽約前要留個心眼,要查看對方身份證、工作證等核實身份,遇到無法確定身份的人員,可以讓警方幫助審核,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加一把安全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