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學院的項同學最近有點煩,他介紹了幾十位同學到三亞某星級酒店兼職,可酒店拖欠著幾萬元工資不還。“我們只能天天去催款或者向媒體曝光。”
隨著暑期來臨,大學生假期打工熱情高漲,但連接不斷的克扣工資、上當受騙等糾紛事件,暴露出學生兼職市場的諸多問題中介公司良莠不齊、學生代理盲目參與、學校無監管部門、法律法規缺位……大學生兼職市場管理遭遇“真空”,學生、學校、政府部門該如何面對?
打工2月只拿到一半工資
提起上學期打工被騙的經歷,三亞學院大三的鄭同學依然覺得不堪回首。
2012年寒假,鄭同學在網上看到廣東惠州有家工廠招寒假工,包吃包住一個月工資5000元。這讓家境貧寒的鄭同學怦然心動,與某中介公司取得聯系后,她踏上了打工之旅。沒想到,惠州的中介收了報名費后就人間蒸發了。
和鄭同學的遭遇相比,瓊州學院的葉同學多了些防備意識,他提前到兼職單位進行全面了解,并簽訂了合同。兩個月后,他帶著合同去領工資時卻發現,合同中沒有明確規定結清工資的時間。“這筆工資我等了快一個學期才拿到一半,因為精力有限,最后我放棄了追討。”
學生勞務市場亂象叢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需求旺盛的學生勞務市場無章可循,多年來都是以“半地下”的狀態存在。
瓊州學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勤工儉學中心一般只會為學生提供校內打工的機會,至于假期在校外打工,風險太大,學校沒法管。”
企業需求旺盛,學生打工熱情高漲,為此校園里也產生了一種新職業校園中介。校園中介大多是一些社交能力較強,交際面較廣的學生。
由于缺乏正規管理,很多校園中介大多是依靠人情關系、口頭約定維持和企業之間的“生意來往”,所以當克扣工資、人身傷害等糾紛發生時,無據可依的學生只能自認倒霉。
勤工儉學維權難
在校大學生兼職時間短,用人單位一般不愿與他們簽訂用工合同,這給他們維權帶來了隱患。
“我們打工遇到糾紛時,也不知如何向有關部門投訴。”瓊州學院項同學說。
“大學生
假期兼職不適用《勞動法》。”三亞市勞動監察大隊副隊長王明德說,大學生暑期打工屬勤工儉學,不屬于《勞動法》范圍,遇到糾紛不能申請勞動仲裁,只能按照民法通則的原則來索賠,或向法院起訴。這樣做成本高、進度慢、效益低,對大學生來說很不劃算。因此王明德提醒,學生兼職期間要注意保留票據等,以便產生糾紛時用做證據。
三亞市三元和律師事務所律師侯孝發表示,大學生事先要對用人單位有全面了解,如有無營業執照、有無固定辦公場所等,盡量選擇一些信譽佳、實力強的大企業、大公司,不要輕易抵押證件和繳納保證金。侯孝發認為,高校應把勤工儉學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形成一套規范的體系。同時,政府職能部門應督促用人單位遵守合同法,對違反合同法規定的企業給予嚴厲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