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陷阱防不,兼職企鵝總結胃幾個防止就業的“陷阱”
陷阱一,招聘會“花樣”多
在招聘會上,少數企業打著招聘的幌子,誘騙學生做傳銷甚至是其他違法的事情時有發生。
新鄉醫學院應屆畢業生于鵬飛在今年1月的一次招聘會現場,被幾個流動招聘者攔住,他們說公司業務在江浙一帶,經過短暫交流后就告訴小于:“我們就需要你這樣的人員,不需要工作經驗,包吃包住,年薪兩萬元以上。”又多接觸了幾次,他竟然發現,公司是做傳銷的,“多虧我辨別能力強,否則就被他們的花言巧語給迷糊了。”于鵬飛一臉慶幸。
某學院的畢業生小李,幾天前向記者講述他的一段痛苦經歷,可沒那么幸運。2009年,他參加過招聘會后,很快就收到一家山東企業的錄用通知,并告訴他,上班時帶1萬元現金,以便異地安排生活。
到企業不久,企業又以辦理證件為由,拿走他的身份證,要求再交8000元的培訓費。“在培訓會現場,聽了十多分鐘,就發覺不對,那個場面就像是電視上播出的傳銷現場。”小李說,他不相信一年能掙100萬元的謊言,也沒有按照傳銷人員的要求,發展下線,“我不想欺騙親人和同學。”僥幸的是,該傳銷組織被警方查處,他才得以脫身。
陷阱二,協議成為“霸王條款”
河南省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畢業生謝雷等6人的就業經歷頗有代表性。2011年他們集體到廣東一家民營企業做食品檢測工作。該企業給學生們的口頭承諾是:月薪4000元,外加年終分紅;工作滿一年,分房;工作滿三年,配車。
急于求成的學生們與企業簽訂了工作合同。但在工作中,他們發現,經常會違反合同上的“霸王條款”:遲到一次罰款500元,在食堂吃飯,剩菜罰款100元……一個月下來,扣掉各種罰款,只有可憐的400多元。6名學生大呼上當,集體反抗,要求辭職,該企業卻拿出工作合同,要求每個學生交800元的違約金。
由于大學生在求職中處于弱勢地位,維權意識缺乏,對不平等條款要么不知要么不敢提出異議,使就業協議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類似這種“霸王條款”的不平等協議。
陷阱三,中介騙取費用
一些非法中介機構之間相互串通,或是造成不退回費用的事實,或是以大城市高薪就業落戶等名義開展中介,收取不菲的中介費后,介紹到外地中介。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單位或私人小企業讓大學生打零工,而戶口、檔案卻長期違法滯留,甚至丟失。
河南理工大學應屆畢業生朱佳佳2月初在網上看到一則招聘廣告:甲公司代理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各種職業的中介服務。很快他就打電話去咨詢,對方告訴他什么工作都有,過去就行。朱佳佳在甲公司交了400元,公司老板順手給乙公司寫了個紙條:王經理,請幫忙安排朱佳佳的管理人員崗位。
忐忑不安地趕到乙公司,老板告訴他,“先交300元押金,明天就安排你上班。”收到錢后,老板說鑒于他素質比較高,推薦到丙公司。之后丙公司收了他300元后,又把他推薦到丁公司,最后丁公司也要收錢。
朱佳佳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他們是在“雁過拔毛”地相互推薦,強烈要求退款。幾個公司卻相互推諉、賴賬。
陷阱四,“隨心所欲”的試用期
河南大學的2010屆畢業生小韓,通過參加招聘會被一家河南業界小有名氣的廣告公司錄用。按照雙方口頭協議,試用期為3個月,最終由公司決定是否正式聘用。
小韓踏踏實實工作,根據需要隨時加班加點。誰知試用期一結束,經理說他不稱職,需要繼續試用。小韓事后得知,公司里有的員工試用期超過一年,有的甚至長達兩年,還沒有被正式錄用。
與此相反,有些單位沒有試用期,同樣存在騙局。用人單位規定大學生報到就簽訂勞動合同,馬上上崗工作。可當大學生感到新單位各方面情況不盡如人意,想要另謀高就時,才發現自己“無意”間放棄了試用期這一有利的武器,喪失了自己本該擁有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單方面解除合同,無疑要付出代價。
調整心態加強防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哪些職位能成功,自己潛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學畢業才“臨時抱佛腳”,一大批學生有就業前的恐慌表現。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崔煒說,面對就業壓力,畢業生焦慮、不安、心境浮躁,在求職中出現忙亂、盲動和盲從,他們事先對用工單位不進行全面了解,對求職信息不認真分析和過濾,要么容易在競聘過程中落聘,要么容易遭遇招聘陷阱的尷尬。畢業生應提前調整心態,培養實踐能力,多進行儲備和積累,避免求職時“亂了陣腳”。
崔煒建議大學生求職時,要全面了解用工單位的真實信息,準確掌握用人單位職業崗位標準,甚至是招聘的真實動機,避免做“冤大頭”。同一單位在短時間內連續刊登相同的招聘廣告,說明該企業招聘的人數多且急,求職成功的可能性較大。若一個單位數周后再次刊登同樣的廣告,說明該單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還有另一種騙取勞動力的方式是粉飾招聘崗位,提供不實的招聘信息。招聘廣告上把職位寫成是“市場總監”“保險事業部經理”,到了崗位卻發現,其實是去做“業務員”“保險代理員”等。
河南省教育廳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少數招聘會舉辦方以及中介機構正是利用監管盲區和法律法規的漏洞,抓住了畢業生急切的求職心理,通過發布虛假信息來謀取違法收入,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對招聘會以及中介機構加強監管。
眼下,又到了大學生求職高峰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近期,記者不斷接到一些大學生的投訴,講述過去求職中的一些遭遇,專家為此提醒大學生應調整心態,增強維權意識,謹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