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暑期,對大部分高校學生來說都沒有“休假”,不少同學選擇了兼職打工、實習,還有的滿懷激情參加支教等社會實踐。初涉社會,摸爬滾打,流汗流淚,卻也增加閱歷,增長見識,積累社會工作經驗,演繹了一段難能可貴的“苦樂年華”。
打工,初嘗職場滋味
“你好!你的快遞到了,請帶證件來樓下領取。”這樣的送貨電話,王哲琦每天要打五六十個。攬貨、送快遞,開始暑期打工的半個多月,這個一米八的大男孩曬黑了不少。
“雖然送快遞與自己的專業并沒有關聯,但每天和他人交流,比之前開朗了許多。”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的王哲琦這樣總結自己的打工經歷。每月約1000元的工資,盡管不高,卻給他帶來了成就感,讓他嘗到獨立的滋味。
打工,作為大學生暑期生活的一道“風景”,不僅能使大學生得到鍛煉、增加收入,也是其接觸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發傳單、貼海報,大學生打工的身影遍布武漢三鎮。
家教是許多大學生暑期打工的選擇,校園隨處可見家教廣告、中介,幾家大型新華書店門口,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家教市場。
華中師范大學的小梅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一份家教,是給兩個高二學生補文綜。小梅說:“每天備課、搜題,雖然辛苦,卻為以后教學積累了經驗。”
“實際上,打工更大的意義在于使學生接觸社會,積累經驗。”華中科技大學輔導員楊麗萍表示,打工對于大學生的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高校在大學生社會能力教育上的不足。
支教,傳遞愛心接力棒
“晚上斷斷續續的雨讓村里的供電很不穩定,在悶熱的房間里,大家還在打著手電備課……”華中科技大學“援之緣”支教協會在網上發布的一篇支教日志,引起同學們關注。
炎炎夏日,這個本應被蛙叫與蟬鳴充滿的季節,他們的到來,為山村帶來了瑯瑯讀書聲。
走進鄂皖交界的湖北英山縣飛躍村,一天的課剛剛結束,掉漆斑駁的教室門外,15個“老師”正準備將學生們送回家。這些“老師”,全都來自“援之緣”支教協會。據負責人閔銳介紹,當地群眾對他們的到來很是歡迎,孩子們十分興奮,有的人家還送來了果蔬,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感謝。
“援之緣”支教協會成立6年來,每年都要開展這樣的支教活動,今年共有106人前往安徽太湖、貴州遵義等6個地區展開近一個月的支教。除“援之緣”支教協會外,華中師范大學“圣兵”愛心協會,武漢大學“種太陽”志愿者協會等都有這樣的項目。“支教”,成為許多大學生暑期生活難忘的記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的15名大學生,今年暑假在秭歸九里小學開展了文藝支教活動。據帶隊老師尚東光介紹,除了教當地孩子一些文藝活動之外,他們還將為困難學生建立愛心檔案,希望建立長期的幫扶關系。
華中師范大學由50人組成的暑期支教隊7月初來到大悟縣支教。一周內,他們為當地學生進行了素質拓展,還向孩子們捐贈了價值1000多元的衣物、文具,贏得了村民們的廣泛稱贊。
“援之緣”支教協會副會長朱天天表示,支教能夠使大學生積極反思現實問題,深化愛與責任,提升自我,回饋社會。同時也應注意支教憑借興趣遠遠不夠,更需要一份責任心,避免支教流于形式。
實習,就業路上“打前站”
“在律師事務所實習,參加庭審使自己學到不少東西。”剛剛跟隨實習老師去河南出庭回來的何騰琪興奮地說。
即將升入大四的何騰琪,今年暑假來到一家律師事務所,開始了有別于自己以往公司法務咨詢的實習生活。經歷過起草工作函、起訴書、代理詞等法律文書、修改合同及處理一些日常糾紛的磨煉后,何騰琪能比較從容地面對這陀螺般飛速運轉的快節奏“律師”生活了。
暑期實習是大多數留校學生“學以致用”的首選,暑期一到,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到處都能看到“實習生”忙碌的身影。不少人把實習稱為就業路上“打前站”。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專業大二學生楊義勇在當地一家報社實習已近1月,他說,一次電話采訪兩名援疆干部的經歷,讓他獲益匪淺。兩名援疆干部作為醫護人員駐扎在邊疆,一位新婚半月就援疆,另一位在艱苦的戈壁環境中完成了116臺手術,開展了20場專題講座,為培養少數民族醫護人員作出了貢獻。一番采訪,楊義勇深為感動,“他們對于自己職業的專注與熱愛深深地打動了我,而這種敬業精神絕不僅僅適用于醫療衛生領域,于我們新聞人而言同樣珍貴。”
“實習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有特別的意義。”華中科技大學梁木生教授認為,廣大學子在實習過程中一定要腳踏實地、不怕苦不怕累地沉下心去努力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基礎,在日后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