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經濟過熱的時代,是一個無序的時代,人力資源市場如同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一樣正在重新洗牌,人才也如同貨幣一樣流動性過剩。在經濟的大潮中,存在機遇,同樣面臨挑戰。
又到了歲末,又到了跳槽的季節,已經有人摩拳擦掌了。在紛繁蕪雜的表向里,每一個準備跳槽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近幾年,筆者對從DG公司離職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現把他們的情況介紹給大家,僅供參考。
李先生2004年離開DG公司,憑借較強的專業特長,跳槽到某民營工程建設企業任工程師。近幾年,由于建設項目激增,他所在的公司業務發展很快,他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較快的提升,歷任工程師、責任工程師、項目副理,現為項目經理,年度薪酬也從8萬元到20多萬元。專業特長使李先生工作起來得心應手,事業發展一路路燈。李先生說:在原公司的時候,掙錢不多,工作節奏和緩,每天和家人在一起,是一種樂趣,但DG公司的人際關系網復雜、發展機會不公平等問題也讓人心煩。現在工作很忙,一周才能和家人團聚一次,特別忙的時候,一個月也見不上一面,很想女兒。但掙錢多了,家里生活條件好了,事業發展了,工作順心了。現在公司業務好,大家都很高興,但以后的事情誰也說不準。跳槽,專業很重要,過硬的專業特長卻是一種資本優勢,我的發展全靠它了。
王先生和李先生具有同樣的專業特長,2003年離開DG公司到某合資機械制造企業發展,任工程師,年薪10萬元。2005年因公司產品結構性調整,轉產其他產品。王先生所學的專業不適應新的崗位,被B合資企業辭退。王先生辭職后,幾經波折,先后在染料、液化空氣、機械制造等企業工作,但因薪酬、職位、工作環境、發展空間等原因,選擇了離開。2006年底應聘到合資的海上采油平臺作采油操作工,年薪及補貼等合計15萬元。王先生講:他現在從事的專業和原專業完全不同,原來學的機械專業,現在干的才有專業。生活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在平臺上工作28天,回陸地休息28天,再會平臺工作28天,如此循環。在平臺上他不大適應,皮膚病、暈船。但給錢多,幾年下來,就可以在市中心買一套像樣的房子了。他不準備常干這個,等過了40歲,錢掙得差不多了就改行。
陳先生也是從DG公司跳槽的,和王先生原來在一個平臺工作。王先生就是陳先生介紹去的海上采油平臺。不過在平臺上時,陳先生干的是安全專業。他現在跳槽到了一個外資公司作安全總監,年薪12萬。陳先生說:我現在的公司離家很近,每天開車不到半小時。雖然收入不如原來,但公司對他很器重,他的工作熱情很高,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很充實。不過,最近國家對資源開采進行了限制,按現在的狀況,可能在十年內估計該公司的資源就會枯竭。
一次,筆者去上海出差,特地拜望了從DG公司出去的楊先生。他現在已經棄工從商了。現在是某電子產品代理公司老板。楊先生說:他當時是看不慣DG公司某單位領導作風而決定辭職的。到上海后,他到一家臺資企業,薪水不高,但工作環境很好,老板也很有人情味。但因為貿易政策變化,單位倒閉了。后來到韓國企業、日本企業,工作很累、經常加班,薪水也沒多多少。后來在意大利的一家公司站住了腳跟,薪水還不錯,挺人性化的。但任憑如何努力工作,職位就是上不去,好多中方雇員和我感覺一樣。后來,有了一點資本,就下海了,幾年下來,路趟開了,生意還不錯。現在國家形勢利于創業投資,我是趕上時候了。現在看我這里還不錯吧,但是也有窮的啃饅頭、吃咸菜的時候,你都沒看見,一言難盡哪,跳槽也好,創業也好,總是有苦有樂呀。
還有好多案例,不說了。但總結起來就是:跳槽的喜與憂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有國際形勢、國家政策、國家和地區經濟狀況、全國人才總量、分布、行業前途、法律因素等;內部因素有所學專業、年齡、性別、經驗、性格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織成了一張巨大的看不見的網,左右著每個人的命運,而每個人只是網上的一個節點。跳槽的、想跳槽的和臥槽的,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