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翻看報紙,看到美國“檸檬水女孩”事件,此事件已上升為“公共事件”。
此事件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美國市民瑪利亞剛7歲的女兒朱麗受卡通片的啟發,想售賣自制檸檬水來體驗初次創業,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持,而小朱麗剛擺下檸檬水攤,一名“美國城管”——衛生監督員就過來要求小朱麗掏150美元辦衛生證,否則將面臨500美元的罰款。
瑪利亞向“美國城管”解釋小朱麗的動機卻得不到理會。圍觀的美國市民建議小朱麗改賣為贈送,然后接受捐贈,但還是遭到“美國城管”的阻止,小朱麗只得含淚離開,此事被親眼目睹的市民以一篇“美國法西斯分子是如何迫害小女孩創業熱情的”文章刊發在網絡上,而迅速成為一樁轟動美國的公共事件。
美國“檸檬水女孩”的故事真正上升為“公共事件”,是因為此事實質損害了美國一個最重要的立國精神,那就是“創業”。“美國城管”驅逐創業體驗的小朱麗,雖于法有據,但與國家精神相沖突,必然成為一場被公眾討伐的風暴。
由此讓我想到美國與中國對待“創業”,或者說是“工作”的態度,拿招聘而言,簡簡單單的一則招聘廣告,卻讓我們從中看到許多。
美國公司招聘廣告,更多的是對該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的具體要求。中國公司的廣告比較抽象,所需要大體是外在的,比如學歷,年齡,相貌等。美國的很多公司對招聘初級或一般職員等學歷要求不高,甚至中層經理都只要求高中學歷。美國公司不愿意招資歷超過崗位要求的人員。中國公司幾乎清一色喜歡高學歷。在美國,一般職位公司都不會要求大學學歷。中國公司喜歡科班出身,專業對口,但是在美國很多行業都是強調較寬的知識面。
但隨著“兼職”如今在中國日趨“風靡”起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各個地方各種不同單位里對待員工“兼職”的態度。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城,我們都可以感受的到這種變化,很多單位的領導很鼓勵自己的員工去做一份兼職,或者去創業,但首先這必須是在你完成你本職工作的前提背景下,才可以進行的,而這些“開明”的領導往往自身已享受到兼職所帶來的樂趣,所以他才做出如此“開明的政策”。
而相反在一些較大的城市,“兼職”對那些每天朝九晚五加班加點的白領們來說簡直是開玩笑,他們會告訴你,“我每天的工作時間根本不可能只有7小時,我每天本職工作做完,老板就會給你新的任務,因為他根本看不得你清閑”。說到這里,突然想笑,我曾聽一位老總“憤慨”的這樣描述到,“公司的財務部每天清閑的喝茶拿工資,外面卻接著‘私活’,雖與公司利益無沖突,但也把自己養的肥的不得了,真想把他們統統炒掉”。可事實是什么?那些養肥自己的人們還不是每天依舊安分上班,只是我想冒昧的問一句,親愛的領導們當你們每天早上翻開城市日報時,難道不會看到那句刊登在職場資訊一欄中“資深會計師求兼職”嗎?
與其反對與“打壓”,何不和那些發展不快但因“兼職”而樂在其中的人們學習下呢?如果本職工作完成,與所在單位利益無沖突,不違法,我們何不給予一個積極和鼓勵的態度呢?此時唱白臉總比唱紅臉獲得的掌聲多吧…..當然政府部門我們這里就不好多加評論了。